2014年7月1日星期二

永保-一湖清水-――記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永保"一湖清水"――記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永保"一湖清水"――記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碧波萬頃的鄱陽湖。  不僅僅因為她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至今保有面積達5100平方公裡;  不僅僅因為她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濕地,每年都要迎接南來北往的300多萬羽候鳥;  更重要的,她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中水質最好的“一湖清水”,黨和國傢領導人殷殷囑托:“保護鄱陽湖的生態環境,使鄱陽湖永遠成為‘一湖清水’。”

  保護和發展,成為橫在江西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建立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加強城鄉統籌、造福子孫後代的必然要求,不僅關乎環鄱陽湖地區、關乎江西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還關乎我國東南腹地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生態改善。”江西省委書記蘇榮的話擲地有聲。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大幕拉開。

  4月27日,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簽約儀式在江西南昌舉行。這次簽約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共有5個,其中包括兩個“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一個“十一五”國傢軟科學研究計劃、一個江西省重大科技項目和一個國際科技合作(中德)項目。

  綠色生態,寄托著4300萬江西人民的生存發展夢想;治湖治江治山治貧,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的不懈努力  江西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賴南京是“紅都”瑞金人。至今他都記得小時候讀書,每天都要到“很遠的地方砍柴,附近的山頭光禿禿的,連樹根都被挖出來當柴燒瞭。砍柴砍到瞭幾十裡地以外。”

  為從根本上打破貧窮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惡惡相報,早在1983年,江西省開始實施“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江西境內贛、撫、饒、信、修五大河流匯入鄱陽湖後註入長江,正常年份流入長江的水量達1460億立方米,超過黃河、淮河和海河三河的(入海量的)總流量,是長江水流名副其實的調節器,水量和水質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山江湖工程是鄱陽湖和流入該湖的贛、撫、信、饒、修五大河流及其流域開發治理工程的簡稱,涉及全省國土面積的97%。遵循 “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貧”這一全新的生態修復和發展模式,江西省通過20餘年的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實施“滅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紀綠色工程”三大戰役,窮山惡水換瞭新顏,森林覆蓋率增長近1倍,水土流失面積下降近2/3,鄱陽湖湖體面積增加40%多,直接帶動500餘萬貧困人口脫貧。

  在實施山江湖工程的過程中,江西省先後建立和推廣瞭一大批科學發展模式:小流域綜合開發治理模式、紅壤丘陵立體開發模式、“豬―沼―果”生態農業系列模式、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系列模式等等。同時,全省先後實施瞭一系列生態經濟重大工程:贛中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生態示范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移民建鎮工程和工業、農業、社會發展等領域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建設等等。  “‘山江湖工程’成為全球生態恢復和扶貧攻堅的典范,由於在理念上符合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江西省科技廳副廳長、山江湖辦主任王曉鴻說。  鄱陽湖的保護和治理,凝結著一代又一代江西人民的艱苦努力和心血,承載著江西人太多的希望。

  山清則水秀。據對近50年來鄱陽湖濕地變化做的系統分析顯示,鄱陽湖整個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由4.62萬平方公裡減少到3.35萬平方公裡,平均進入鄱陽湖泥沙量由2406.3萬噸減少到1409萬噸。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中國履行環境責任的重要證明,對國傢甚至對世界都將產生積極的貢獻。”  嚴峻的事實證明:環鄱陽湖地區要成為江西省最具開發潛力和對全省經濟最具帶動作用的區域,必須在加快經濟發展和保持“一湖清水”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根據中央統一部署,江西省成為全國3個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省份之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科學發展,這些成為江西省委新一屆班子思考最多的問題。  為瞭“一湖清水”的囑托和夢想,去年年底以來,省委主要領導同志馬不停蹄地走遍瞭環鄱陽湖的市縣,連續召開多次省委擴大會議和專傢咨詢會,廣泛征求意見,在“一流生態”的基礎上,努力探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支點。

  與當年江西舉全省之力實施“山江湖工程”所不同的是,站在新起點上的江西,面臨的是在經濟全球化大格局下謀求科學發展的新課題。如何利用“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探索一條適合省情的工業化、城市化之路?如何讓來之不易的“綠色生態”,肩負富民興贛、在中部地區崛起的重任?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新課題,不僅需要大膽創新構想,更需要“敢為天下先”的實踐勇氣。  “要從保護生態入手,再延伸到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既保住‘一湖清水’,又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深思熟慮後,新一屆江西省委、省政府表態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班子成員和有關廳局領導,先後拜訪中央有關部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社科院,求賢問策。讓江西省領導高興的是,他們拜訪的所有專傢學者都認為,將“生態”與“經濟”統籌起來是一種大膽創新,江西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構想,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切合江西省情。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中國履行環境責任的重要證明,對國傢甚至對世界都將產生積極的貢獻。”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對來訪的江西省委、省政府負責人說。

  “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堅定地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加強立法,使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為生態優美、經濟快速發展、產業層次較高、城鄉協調發展的功能區。”

  思路決定出路。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抓住瞭江西今後發展的‘牛鼻子’。”江西省社科院院長傅修延教授說,“別以為不去搞工業、不去推動經濟發展就能把生態保護好,江西水土流失問題始於宋代,說明被動防守是守不住的。‘山江湖工程’的成功實踐證明,隻有老百姓富裕瞭,簡單的‘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改變瞭,經濟發展真正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瞭,江河才能永保清澈。”

  構想中的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環鄱陽湖區生態環境優勢,著力構建科學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城鄉協調的人居環境體系、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體系、繁榮穩定的生態社會體系,倡導綠色消費,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確保鄱陽湖水質和環鄱陽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按功能區達到國傢標準,保持“一湖清水”目標,確保長江中下遊生態安全。力爭經過15―20年的努力,把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生態優良、經濟發達、城鄉協調、生活富裕,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高度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經濟區,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生態文明示范區、新型產業集聚區、改革開放前沿區、城鄉協調先行區和江西崛起帶動區。

  “中部其他國傢級試驗區是靠經濟紐帶凝成的板塊。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把生態放在前面,同時要按照科學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優勢產業,實現生態文明和經濟文明高度融合。”王曉鴻說。  “歷屆省委省政府的不懈探索與努力,為綠色生態江西建設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新一屆省委省政府牢記中央領導同志的囑托,自覺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調研,集思廣益,作出建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構想順應民意,符合時代潮流。”江西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姚木根感觸很深。

  春天播種著希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有著“一流的水質、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一流的人居環境”,經濟發達、高度文明的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必將給世人帶來新的驚喜。山川秀美的江西也將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文明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

(責任編輯:紮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