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星期四

揭秘職業差評師生意鏈:圍攻敲詐月入上萬元

-揭秘職業差評師生意鏈:圍攻敲詐月入上萬元

揭秘職業差評師生意鏈:圍攻敲詐月入上萬元


  晨報記者揭秘灰色職業生意鏈條 新店和低價包郵店最易成為目標 刑法修正案規定“多次敲詐勒索”即構成敲詐勒索罪

  

  職業差評師“工作”流程圖

  在購物網站上搜索目標

  拍後收到賣傢商品

  故意給賣傢差評

  賣傢與差評師商量希望對方取消差評

  差評師提出條件期望直接拿錢 王曉芬 制圖

 

  晨報記者 李元珺

  [編者按]

  在網絡交易中,一個差評可能引發什麼結果?五月中旬至今的一件件駭人聽聞的網購糾紛為你揭曉答案。因為給賣傢差評,武漢女大學生收到瞭一件壽衣,北京買傢收到刪差評師的短信恐嚇,成都女大學生更遭遇連續一個月的電話騷擾,對方甚至致電學校舉報她作風不正、從事不正當兼職……在這一樁樁網購糾紛中,兩個出鏡率奇高的身影——職業差評師、職業刪差評師,也浮出水面,令人關註網絡生態中最隱秘陰暗的一隅。

  事實上,在這個角落裡的角色還有“職業刷子”刷出虛假微博轉發、職業抽獎每月賺得盆滿缽滿、APP職業“刷榜族”制造短暫的銷售輝煌……他們如同寄居蟹一般粘附於網絡,汲取著這個龐大生態系統裡的養分。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網絡寄居蟹》專題報道,調查這些在規則的夾縫中生存群體的寄居生態。

  每天,他們出沒於各大網店瘋狂購物。然而他們購物的目的卻不在商品本身,而隻為購物之後給商傢打上差評,然後坐等忌諱背負惡名的商傢送上錢來。

  在網絡裡,就有一群專以給出差評作為自己職業的人,每天在海量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對“獵物”進行搜索-圍攻-敲詐,換得每月少則2000-3000元、多則上萬的收入。

  是誰在做這樣的營生?送差評如何賺錢?誰最易成為他們的下手對象?晨報記者通過暗訪,走進這個灰色職業,調查職業差評師的生意鏈條。

  ■網絡暗訪:

  差評QQ群裡眾人圍攻目標

  上午9時剛過,當大部分上班族開始一天的工作,網絡上一個400多人的差評QQ群裡,頭像漸次亮起來。

  “今天有什麼任務?”小A拋出瞭個問號表情。

  “找起來。”資深成員老刀率先發話。

  半小時後,老刀就扔瞭一個鏈接到群裡。“看看這個有沒有搞頭。”

  記者點開,這是一個售賣沖鋒衣的商品鏈接。不過,奇怪的是在市面上動輒價格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沖鋒衣在這裡僅售0.01元,盡管商品名稱和商品圖片都顯示是沖鋒衣,但是在商品介紹裡卻寫著明信片。

  “明顯商品介紹和商品不符合,才賣0.01元,有刷信用的嫌疑。絕對可以向網站投訴。”“嗯,可以搞。”經過QQ群裡一眾人等的評估,基本確定瞭第一個任務的方向。隨即眾人蜂擁而上,擠進該網店拍貨。不過,才成功拍得4件商品後,賣傢就發現不對,迅速將商品下架。

  “我剛才問他要衣服瞭,說他貨不對板,要去投訴,他立刻把東西下架瞭,要給我100元私瞭。怎麼樣,還能多敲點不?”老刀得意地貼出自己跟店主的旺旺聊天記錄,炫耀自己的戰果。

  “差不多瞭。”“見好就收。”“弄大瞭要出事情的。”群裡三三兩兩地議論著。“哎,都是蚊腿肉啊。”剛才參與拍貨的小D不滿足地嘆息道。

  “蚊腿肉也是肉,這年頭錢難賺啊。積少成多,賺點零花錢吧。”老刀開導。

  沒過多久,群裡又有人貼瞭一條鏈接,這次是一條售價僅5元的連衣裙,還全國包郵。群裡又是一通評估。“這價格太詭異瞭。還包郵?店傢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會不會是陷阱?”“管他呢?我們正常拍貨。他不發貨給差評,然後投訴他!”“5元還包郵,光是郵費就虧死他瞭。如果他真的發貨,收到之後我們再給差評,讓他來求我們改評價。”老刀支招。

  “最不濟,這裙子倒手再賣出,也有的賺。”

  群裡眾人聽罷,又是一湧而上一通狂拍。記者在被拍網店看到,僅十來分鐘,該商品就被拍瞭34件,有人一下就拍瞭10件。

  據記者觀察,這樣的操作在群內被不斷重復,一天裡群內眾人共物色瞭7件目標商品,經眾人的評估後最終下手“圍攻”瞭5件。尋找目標——評估目標——圍攻目標——敲詐目標,這些職業差評師每天都在重復這樣“捕獵”。

  ■差評師前身:

  刷信用的小賣傢+刪差評師

  借口想入這個圈子,記者與差評QQ群裡的活躍成員小D攀談起來。交談中記者瞭解到,他們這樣抱團作戰其實是從刷信用演化而來。群裡的很多職業差評師其實最初都是淘寶網(微博)的中小賣傢,因為店鋪剛起步,信用級別不高,因此這些中小賣傢便聯合起來,互相購買商品制造虛假交易互刷信用。

  不過,隨著群中中小賣傢的成長,以及淘寶網近年來對刷信用的多次嚴厲打擊,這種行為模式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人便轉向職業差評師。小D告訴記者,目前各種打著差評師名號的QQ群有近百個,其中規模小的幾十人,規模大的400多人。像小D所在的這個QQ群就屬於較有規模的大群,每天總有五六十人同時在線。如果說單兵作戰的話,一人一天大概找到2個符合條件的“狩獵”目標。建立群之後,資源共享,一天可能“獵”到約10個目標,效率翻瞭幾番。盡管QQ群裡眾人都是分頭拍貨,並不存在分工和利益分配問題,但目標線索的分享極大提高瞭“捕獵”效率。

  此外,另一些職業差評師是由職業刪差評師轉型而來。曾經紅火一時的不少刪差評工作室都發現刪差評這活兒不如給差評掙錢容易。為瞭刪除一個差評,不斷地打電話騷擾對方,在時間和精力上都是一場消耗戰。忙活十幾天,不過掙200多元。還不如給人傢一個差評,兩三天功夫一筆單子就可以敲到幾十至幾百元不等。雖然單筆收入沒有刪差評多,但周轉快、投入少,“薄利多銷”的形式反而比刪差評賺錢更快,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綁團出擊,而不是被動等待生意上門。

  ■“捕獵”對象:新店、低價包郵商品的商

  在這些職業差評師眼中,新開張的店鋪,特別是信用級別在兩鉆以下的店鋪,是他們廣撒網的獵物。“新店成交量低、信用值低,一旦出現差評對其生意和信用有很大影響,因此店主遇到差評特別緊張,往往較容易答應職業差評師的無理要求。另外,新店賣傢通常沒有經驗,難以察覺自己遇到瞭職業差評師,不會在第一時間向網站客服尋求幫助。”淘寶店主阿敏告訴記者,“對於交易量不大的網店,一個差評很可能就把你的好評率直接從99%拉到97%。”

  阿敏今年剛開店一個多月,就遇上瞭一個職業差評師。當時對方買瞭一個8G的存儲卡,收到後卻說是4G的。看到對方打出的差評,剛開業的阿敏慌瞭,她查瞭自己的發貨記錄,認定是8G的。於是她聯系對方讓其給存儲卡拍張照,發給自己確認,對方卻以沒有相機為理由拒絕瞭。阿敏便讓對方將貨品寄回,承諾重新發貨,對方又嫌麻煩。交涉數天後,對方要求在不退貨的情況下退款,阿敏隻得答應瞭,就這樣白送瞭對方一張存儲卡。後來,在同行的提醒下,她才知道自己遇上瞭職業差評師。同行後來告訴阿敏,低價商品,特別是虛擬商品常會被職業差評師們盯上。因為這樣的商品拍下的成本較低,不占用較大的資金流。同樣要送出10個差評,拍10個Q幣,隻需要六七十元,而拍10個冰箱則要花費四五萬元。雖然經過職業差評師與賣傢的交涉後,這些錢最終都會被退回,但在交涉的這四五天或者一個星期時間裡,這筆錢卻要被凍結在賬戶裡。

  此外,售賣易碎品也要特別當心。因為被盯上後,這些差評師通常會一口咬定貨品因賣傢包裝不當在運輸途中遭遇損壞,要求退款或者賠償。

  ■如何賺錢:

  敲詐+售賣可能月入過萬

  從QQ群裡公開的一個職業差評師速成教程裡,記者瞭解到職業差評師都會大量使用小號。所謂小號,就是沒有經過實名認證的馬甲賬戶。使用這樣的賬號一定程度上規避瞭事發後被對方和網站查到自己真實身份的危險。同時,小號的註冊無需成本,因此事發後隻需丟棄小號,重新註冊新的小號就可以改頭換面繼續作案。

  使用小號拍下商品——收貨——給差評——賣傢要求修改差評——買傢提出修改條件,經過這5步,職業差評師基本算是做成瞭一筆買賣。在職業差評師教程中,有一條經驗特別被強調:談修改條件時,一定不能在淘寶旺旺上,可以選擇QQ或電話,因為倘若雙方發生分歧,交由淘寶客服調解時,後兩者的記錄不能成為有效舉證。

  至於修改差評的條件,通常他們期望的結果是直接拿錢,30、40元不嫌少,100、200元不嫌多。

  除瞭直接找買傢的茬,他們還兼做“售賣差評”。通常同行相嫉,一方看不慣別人的店鋪生意紅火,便會雇傭職業差評師去對方的店鋪裡購物並故意留下差評。購買差評者需要向職業差評師提供對方的店鋪名稱、掌櫃ID,當職業差評師按照指示在對方店鋪拍貨後,購買差評者負責匿名代付貨款,之後職業差評師為對方打上差評。這樣的差評零售80元一個,如果一次性購買3個以上的差評,便可以得到60元一個的優惠價。

  記者接觸的多個職業差評師,對自己的收入都諱莫如深。但根據記者的計算,一個職業差評師每天若給出三四個差評,每個差評收入50元的話,月入4000元-6000元沒有問題,做得好的月入過萬。

  [律師觀點]

  職業差評師涉嫌敲詐勒索

  在記者暗訪過程中也發現一些職業差評師已對自己靠敲詐牟利的盈利模式感到憂心。刑法修正案對於敲詐勒索罪進行瞭重新界定,原本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以1000元為起點,修正案規定“多次進行敲詐勒索的”即可構成敲詐勒索罪。

  漢商律師事務所胡海容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職業差評師的行為涉嫌敲詐勒索罪,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不過,他也談到這種發生在虛擬世界的詐騙行為,因為主體的真實身份較難認定和追查,在查處上存在較大難度。他建議,網絡交易平臺可以針對職業差評師設立一塊賣傢投訴管理區,將那些涉嫌敲詐的買傢賬號歸攏起來,對於那些被投訴頻率較高的賬號備案報警,並可利用其本身的技術優勢,為警方提供進行IP追蹤等技術支持。

  “像職業網絡碰瓷或者給差評這樣的行為,一定程度上利用瞭電商平臺的制度漏洞。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分析說,再嚴謹的制度和條例,都難以避免出現漏洞。有人利用漏洞在所難免。在電商發展的過程中,為瞭得到一個更公平幹凈的交易平臺,電商自身也需不斷規范和完善各項規則。

  [差評師說]

  賣傢識別度越來越高熟讀規則向維權發展

  面對法律的日益收緊,這個遊走在網購灰色地帶的群體並不知道自己的生意還能維持多久。 “賣傢對於職業差評師的辨識度越來越高,電子交易平臺又加緊查處力度,小號被封是常有的事。”對於前途,小D言語中透出些許無奈。

  職業差評師中的一部分人,開始向職業維權師發展。無論是在目標的選擇,還是在與賣傢溝通時,這些人傾向打著維權的旗幟。熟讀電子購物平臺上的所有規則,然後運用規則“維權”。比如,鎖定那些本身就存在違規行為的商品,或者是缺貨空掛的商品,一旦拍下商品後,賣傢往往無法正常發貨,這時“維權者”通常會裝作憤怒狀,揚言受到欺騙要向網站客服投訴。一些膽小的店主往往願意出錢安撫,私下瞭結。而一些堅持走正常流程的賣傢,也往往因為自己違規在先,並不能受到網站方面的保護,根據規則他們甚至有可能因為自己不能在72小時內及時發貨,受到賠付買傢30元的懲罰。盡管30元並不多,但多筆累積也相當可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