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孔繁森,真正走進員工心裡 |
毫無疑問,現在的領導越來越難做瞭。一則言論自由逐步放寬,一則諸如手機、電話、Email、MSN、QQ等人群信息交流工具越來越普及和多樣化,一則如影視、平媒、網絡等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廣泛,領導和管理者的言行舉止越來越透明化和公開化,無形中為領導者在身邊樹立瞭無數面旁觀和自省的鏡子。民眾的監督力度和廣度加強瞭,領導者稍有不妥不當之舉,很快就能被察覺並無可避免地面臨壞事傳千裡的尷尬局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說,領導越來越好做瞭。原因也簡單,己身正,不令而行,幹部和管理者做好瞭榜樣,不搞特殊化,不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花架子,領導者心裡真正裝著群眾,和群眾同呼吸、共患難,自然可以登高一呼,應者雲集。 《亮劍》中獨立團團長李雲龍有句口頭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共產黨員有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正人先正己,領導幹部以身作則為員工樹立瞭正確的學習榜樣,員工對領導心服口服,上下齊心,才有整個團隊的政治合格、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人人明確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人人都有著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使命感,團隊自然就呈現出禮貌、精神、忠誠、團結、協作、溝通、效率、盡責、威信的蔚然正氣。 鐵的紀律才有鐵的軍隊,鐵的團隊才有鐵的市場和業績。怎樣打造一支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鐵軍隊伍?孔繁森為我們做瞭以下幾點解答: 直面困難,公開談工作,不拉私人關系。孔繁森剛到阿裡,就收到許多下屬請求調動工作的申請報告,人本質上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平心而論,每位同志的理由都很充分,要求也合理。但從全局的整體利益來看,孔繁森剛到阿裡,許多情況還不熟悉不瞭解,每個個體的流失都是百業待舉、百廢俱興阿裡建設與發展的損失和打擊。孔繁森怎麼辦?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當面說的!將大傢聚在一起,讓大傢彼此都公開擺擺自己的難處。結果怎麼樣?同樣住著破房子,同樣用開水泡方便面,同樣有著90歲母親不能在身邊盡孝,甚或還獨力扶養兩個藏族兒童的孔繁森自己的困難一點都沒說,所有下屬自發地心悅誠服,再沒誰提起調動的字眼 以小傢為輕,以大傢為重。影片中有幾個細節讓觀眾十分感動,一是母親和三兒孔繁森通話,念叨著讓他回傢,孔繁森隻能好言安慰母親保重,但看到雪天鞋子破爛的重病老阿媽時,卻毫不遲疑地敞開自己大衣,將老婦人的腳捂在胸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孔繁森暖瞭一個老婦人的腳,同時也暖透瞭所有阿裡人的心;一是愛人遠從山東來拉薩看望孔繁森,病危時女兒數次發來電報懇求父親去拉薩見媽媽最後一面,身為書記的孔繁森念著雪災中受凍挨餓的百姓和牲畜,毅然決然地驅車前去視察災情、探望和慰問災民。救災物質到後,孔繁森去拉薩探望妻子的途中被困,和司機有過一段簡短的對話: 孔繁森:如果就這樣死瞭,你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司機:最大的遺憾是還沒娶上媳婦,不知道女人啥滋味。 孔繁森:我最大的遺憾是娶瞭媳婦,卻沒讓她過上好日子。 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是孔繁森主動申請入藏工作時自撰的一副對聯。舍己為人,孔繁森用生命證明瞭自己這個寶貴品質。 吃苦在前,不談享受。孔繁森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體幹部召開會議,討論研究阿裡地區的用電問題;親自跑到海拔最高的學校去看望師生;說服自己領養的孩子安心在當時窮鄉僻壤的阿裡上學;進京城公幹舍不得買件新衣服,買條新領帶……孔繁森沒錢嗎?一傢夥幫阿裡要瞭1800萬救災款;孔繁森有錢嗎?妻子出院瞭,還倒塞錢給地委書記窮傢富路。 以民為本,甘作孺子牛的公仆意識和行動。自己掏錢給被拖欠工資的教師發薪,隨時帶著醫藥箱為百姓治病施藥,和戰士們同吃同睡同唱《說句心裡話》,幫老婦人暖腳,背老婦人雪災脫困,為瞭省錢出差住地下室……孔繁森去世前,走遍瞭阿裡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影片沒有多少恢宏巨大的大寫意,有的隻是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進百姓心窩,這種溫暖真實而彌久。 不空談,不搞形式不走過場的實在人。百姓如今很反感領導幹部的一句話就是再研究研究、回去再商量商量,老百姓形容這種工作作風為趙本山上央視——凈忽悠。孔繁森不同,教師沒發工資,當即掏自己口袋解決;老人沒保暖被褥,當即敞自己大衣暖腳;兵站不通郵,當即打電話解決;百姓雪災被困,當即驅車前往慰問、組織救災物質和車隊……大幹部、活菩薩,樸素的語言是給孔繁森最崇高的評價和最真誠的擁護。 瞭解和關心下屬,主動幫下屬解決實際困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孔繁森無疑是個失職的兒子、丈夫和父親。教委主任孟志華也是影片鏡頭較多的主要演員之一,起初,為瞭阿裡的崛起,盡管孟主任給孔書記送禮(用來冬天燃燒取暖的幹牛糞)瞭,孔繁森沒有答應他的調動申請。待真實瞭解到孟志華傢中妻子臥病在床,高齡母親倒行孝的實際困難時,孔繁森主動把他趕出阿裡。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傢賣紅薯,這是清人鄭板橋先生的官道,做員工貼心人是遠成集團管理幹部的做派,學習孔繁森,需要我們時刻反問自己一個問題: 倘使有一天我們不在時,員工會為我獻上幾條哈達? |
2015年3月20日星期五
學習孔繁森,真正走進員工心裡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