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壞女人”也是一所學校

“壞女人”也是一所學校

“壞女人”也是一所學校


  NLP導讀:嚴格來說,世界上沒有本質上就壞的女人。男人對母親的過分依賴,往往是造成與妻子關系不和的原因。壞女人也是一所學校,讓男人學習獨立,學會處理對母親的依戀。

  有人說,壞女人是味毒藥,要我說,也不盡然,就看你怎麼品瞭。毋庸置疑,是藥三分毒,然而若用對瞭,還可能會起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嚴格說來,世界上沒有本質就壞的女人,就像沒有一個男人天生就是窩囊廢或白眼狼。隻不過在後天環境裡他們被父母和其它人改造成那樣,這真的不能怪他們,他們也沒辦法,若不生出病態,便無法與傢庭共存。

  一般來說,男人都會犯一個毛病:習慣於把自己最親近的女人完美化。這項培訓從他們小時候就已經開始瞭--在所有兒子的眼中,媽媽就是天下最完美、聖潔、偉大和愛的代名詞,當這些信息同女人掛鉤時,"親近的女人都應該是這樣"這一觀念感受在一個男孩兒的價值觀中被塑造成功,從此,親密(近)的女人都應該像觀音菩薩,如果她不是,便是個壞女人,或討厭的女人,孰不知,正因為你心中有一個"母親的好",才會生出的種種不像母親的"壞",如果這個好不在,那麼也自然沒有所謂的壞瞭。

  可在許多男人心目中,母親與妻子都被定義為金光閃閃的形象,這裡講的不是具體的某位女性,而是泛化而論,換言之,隻要女人與自己親密,產生實質的傢庭關系,那麼她必須是觀音,如果不是,大部分男人輕則焦慮、煩惱,重則逃離、排斥。

  在一些心理咨詢的個案治療中,發現男女之間總存在著一種"觀音效應",男人希望自己的女人完美如母親,女人也希望自己的男人完美如父親。而如果他們的父母不那麼完美,過去曾經打罵或苛責過他們,那麼他們也會以此經驗為標準,無形中創造出他們與配偶之間的沖突的關系。

  就一般情況而論,母親打孩子的少,特別是對兒子,在中國的親子關系中,母子為最大,因此才會有那句"母以子為貴"及"戀母情結"。觀念延續至今,兒子們普遍在後天以母親的標準尋找第二個母親--妻子,這是根深蒂固的經驗,除非出傢,一般人根本無法改變。所以在個案治療中,我發現許多男人習慣於和妻子講道理,教她作人,實質上,他是在告訴對方:"你的所作所為應該學我的母親,你應該比較完美,應該像母親對我一樣(或母親對父親一樣)。"就算他們早年沒有太多母子經驗,也會把在成長近程中聽來的、學來的,或是感受來的類似母親的形象定格為親近女人的樣子,比如姨媽、姑姑、外婆、奶奶、姐姐、鄰居傢的阿姨、老師……,或者把從書中看到的古代聖賢們的母親,以及別人傢的母親等當作自己的擇偶原則。

  例如在昨天的《現場》節目中,那個男人總在跟妻子說:"要不是你成天總盯著我,總想說瞭算,你不知道我在外面打拼多不容易,你不僅不理解,還成天找事兒……"而這個女人當時雖然啞口無言,可從她的眼神兒中我看到瞭她在盤算,盤算什麼?這個思維過程,她的男人是根本無法體會的,因此他們往日的這種溝通模式根本無濟於事。

  等男人停頓片刻,女人突然翻開瞭舊帳,十幾年前的事都不放過,一下子博得瞭場內所有人的同情,女人講的時候,聲淚俱下,一邊還指著男人抱怨,那種場面真的是像在控訴血淚史--而這,就是女人的表達方式。她們不會像男人那樣考慮某某事會造成怎樣的社會影響或成本後果,她們隻談感受,她們更在乎過程,以及細節中留下的痕跡。為什麼?因為她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留在傢裡,沒有必要出門創業或彰顯能力,不僅在影視和圖書中會這樣表達,而且在父母關系中也如是表演:父親很忙,媽媽在傢守候。由此上溯到古代,從原始社會的狩獵就不難看出,男人出門冒險,女人在傢等候且照顧孩子。因此男人當然更在乎獵物(成果),女人更看重過程(感受)。

  社會分工的不同,導致男女的思維方式不同。而上述那個男人對妻子的談話,明明是在講述狩獵的不易、風險及後果等,女人又怎麼可能聽得懂且支持他呢?而她的抱怨,隻不過是在表達一種心願:"我希望你多陪陪我,如果你無法與我分享感受,我就會感覺無助、孤獨。"由此不難看出,她一定在童年時期缺乏這種父兄的關愛,因此希望老公代為承擔與彌補。

  但她的老公為什麼要這樣講?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其實是在告訴媽媽自己受瞭多少委屈,希望媽媽能夠理解、保護自己--誠然,母親一定會理解並呵護兒子,可現場的這個女人不是他母親,當然不可能太理會男人(老公)作為兒子的想法。

  這就是二人的誤會,也是他們固有經驗的對話與沖突,如果從表相上來看,一般人都會以自己的是非對錯去判定,卻不知,在判斷的同時,他們也已經被自己的父母經驗催眠瞭。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也來自他們的父母經驗,及成長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數據。要知道,這些都對,但都不是絕對,隻是在你這裡對,換到別人就會有所不同。

  莊子說:人泡在水中就會生病,可泥鰍必須生活在泥潭裡;人到樹上就會害怕,而猴子在樹上才覺得安全……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你再討厭的人,也會有人喜歡他們,你再喜歡的人,也會有人討厭他們。換到男女關系裡,你的母親是那個樣子,你最愛你的母親,可這個女人不是別人的母親,在別人眼中,她就是走在路上的一個普通婦女,你看見別人的母親,也像看見馬路上一個買菜的婦女一樣,可在她兒子的眼中,這位婦女就是他的觀音菩薩。

  進一步,與你親近的女人,你的女友或妻子,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個一般人,她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可在你眼中,她的一切都有瞭標準和內容,特別是這些內容如果來自你過去的母子經驗,與你親近的女人就要為此負責。於是,她如果不完美(不像母親),你就要想方設法地說服她、改造她,如果你的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回避她,因為她不像母親,你不熟悉與"非母親"的人一起生活,這種陌生感會讓你沒有安全感,感到"這不像個傢",因此種種"不像傢"的行為便會表現出來,逃走或外遇,加班或上網……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聽上去不太雅的概念,叫"斷奶"。這不僅指嬰兒,更重要的,它是指一個男人在心理上與母親告別,告別那種長期刻畫的母子經驗,據統計,中國男人的"心理斷奶年齡"平均為51歲。有的人也許一輩子也斷不瞭母奶,也有的人很早就會與母親告別。這當然是雙方的,有的母親不希望兒子斷奶,因為她與老伴兒長期不和或長期守寡,需要兒子代替老伴兒陪伴自己。這種現象在都市特別普遍,因為都市生活的男女早年都忙於事業,許多男人迫於公事無心陪伴妻子,於是,他們的兒子便承擔瞭陪伴母親的責任,而女人又天生特別需要異性陪伴,這在她們的嬰兒時期就已經註定瞭(無論她是母親或妻子,她們的父親也許因忙於戰爭或躲避政治運動而忽略對她們的關註,但在老公處也沒有得到彌補)。

  因此,母親再忙也需要安全感,特別是需要男人在身邊,兒子便自然成為瞭她們的精神伴侶--長大後,這些兒子如果斷瞭奶,那勢必要落下個"不孝"或"不關心母親"的罪名。再者說,長期與母親廝守的經驗也不大可能迫使他們感到"非斷奶不可"。此時,若他與母親之間有一個另外的女人(妻子)出現,便極有可能形成"兩個女人爭一個男人"的狀態,這就是婆媳不和。它的緣起,在於當年的歷史背景。由於這種立場下的夫妻關系缺乏人性成分,因此在後天都會一一找回來,形成"人性的反撲",父母之間的人情債,必須由子女償還。

  因此,新婚的男女,有幾對是真正的"新人",年齡可能是新的,經驗有新的嗎?如果在舊有的模式下展開自己的生活,那麼勢必兩種經驗會鬧出摩擦,這,就是傢庭矛盾的主要根源!

  其實問題可以不那麼復雜,不就是倆人嘛?如果他們沒有任何父母及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驗,肯定過得特別開心,就像亞當和夏娃一樣,也像幼兒園的小孩子一樣,婚姻在他們的經營下肯定是天堂。具體來說,男人不把妻子當作母親,女人別把老公當父親,雙方都不要按照父母的標準要求對方,什麼標準都沒有,隻是無條件接納,甚至連接納的心都沒有。因為小孩子們在玩過傢傢的時候,他們是沒有任何念頭的,他們不會把當下稱作開心或幸福,他們隻是和自己的遊戲在一起,僅此而已。夫妻具有這種心態,再加上個生育後代的責任,那麼在教育子女時,也不會帶著原生傢庭的價值觀,隻是根據當下環境的需要和自己的健康心態來操作--說來容易,但這的確是一種極難拿捏的狀態。

  這個狀態就是《心經》所講的"自在",真正的自在一點都不累,隻要你把對方當作一個與你有關的普通人,一個跟走在大街上的人沒什麼區別的人,你自然對他/她就不會有太多要求,他/她的對與錯肯定顯得一點都不重要(你不會在乎街上的人犯錯),那麼你的想法就會少,隻不過,在他/她需要你扮演角色的時候,你當下就要知道,他/她的舊有經驗在發作,他/她需要一個父親或母親,或者需要一個兒子或女兒。那麼,你扮演就是瞭,隻要你順著他/她的需要來,名義上還是夫妻,實質上你已經成功導演瞭你傢的心理劇,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戲。

  道傢講無中生有,佛傢講真空妙有。一個無,一個空,落實在具體生活中,就是將過去的生存經驗放下、清空,再生出的種種妙有,才真正是你自己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你自己的需要,而不再是舊有的經驗產物。

NLP十一月寄語:)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帶來幫助,無論如何請記得——你的生命可以變得更美好,你能達致內心和諧與平安!如何通過學習,建立更好的親密關系?請點擊:薩提亞—幸福魔方

幸福延伸

婚戀心理:哪些動作讓你讀懂男人

親子心理:父母應該擔當的三種角色

管理心理:你是一個公平的領導者嗎?

心理推薦:2000本實用心理學書籍免費下載

微信掃描二維碼,每天一條實用心理學資訊推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