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欣賞伴孩子健康成長 |
子明由於工作上的困惑前來咨詢,他說雖然自己是研究生畢業,學歷不算低,但是在工作中卻一直感覺很緊張,每天過得一點都不輕松。面對工作,總感覺自己不能勝任,表現得縮手縮腳,甚至有點懼怕說話,不知道如何表達,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更談不上什麼成就感。 內心的自卑令他無所適從 雖然每次考評也都能合格,甚至還有幾次得到瞭領導表揚和同事的好評,可是自己還是不夠自信,甚至懷疑別人是否真的是在肯定和表揚自己。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勝任工作,但內心還是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一點點不如意,就會使勁自責和貶低自己。看到別人工作時信心十足,遊刃有餘,自己更覺得度日如年,煩惱不已。甚至在感情上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工作一年來,自己根本沒有體會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沒有目標,看不到希望,平日少言寡語,消極被動,無所適從,隻能等著領導來安排自己做什麼,甚至感覺連人際關系也每況愈下。 童年是在 挑剔與指責中度過 當問起子明的童年生活,子明說很小的時候,自己是特別能說,特別能調皮甚至惹事的孩子,傢裡來瞭客人,自己一點也不怕生,特別喜歡喋喋不休地與人交談。後來,媽媽突然變得嚴厲和挑剔瞭,有些事情絕不讓自己參與,經常會說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你看人傢小凱多懂事、看你這嘴笨得,看人傢飛飛多會說話、看你畫的,和人傢小凱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子明說從那時起,媽媽似乎從不表揚自己,即使有好多次自己考瞭好成績興沖沖跑回傢時,媽媽對自己的成績也表現得很平淡,頂多說別驕傲,於是自己開始慢慢變得沉默起來。 臨床診斷:母親的挑剔和指責讓他未發展出不健全的自我 子明的童年是在被挑剔甚至被指責中度過的,雖然父母尤其是母親著這種做法的初衷也是愛,而且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也確實給予瞭子明以充分的愛,但依戀關系中的這種以人之長,說己之短的做法無異於一把冰刀,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使子明常常感到無所適從。 這種關系容易造成不安全感,子明感到自己似乎一無是處、處處不夠好、處處不如人,似乎一直伴隨自己童年生活的隻是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即使有人告訴自己的優點和贊揚自己取得的成績時都心持懷疑,由此導致工作中的不自信甚至自卑無望感,也就不足為奇瞭。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嬰幼兒期(0—7歲),是個體逐步體驗到信任感、主動感、勤奮感,培養個體形成希望、意志和目標品質的關鍵期,幼兒與母親之間良好的依戀關系是順利完成此種成長的最為關鍵的條件之一,這種關系處理得好,便容易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角色認同和同一性;若關系處理失當,便容易造成兒童的懷疑感、羞恥感、內疚感,從而導致兒童產生自卑感和造成角色認同偏差和同一性混亂。成年後會逐漸表現為自我效能感低,自信心不高,對別人缺乏信任,不易敞開自己,不能進行充分的自我表達。 一方面,子明從母親那裡沒能得到恰當而一致的自我角色認同,既想維持與母親之間的親密共生感,又同時感到嚴重的疏離感,內心是充滿沖突的。另一方面,這種關系的後果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容易造成與他人的疏離、回避或者強烈的依賴,以此進行自我保護,滿足安全感的本能需要,同時導致對自我、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事實上子明的各方面能力是比較高的,但是由於他不能充分體認到自己身上的優勢,難以發現自己的獨特性,導致其一方面封閉著自己,表達動機較弱,效能感較低;另一方面其主動性不高,習慣於被動地等待別人來安排自己,如此怎能體驗到力量感、成就感、、價值感和生活的目標、希望呢? 育兒建議:讓欣賞伴隨孩子的成長 贊賞遠不止是一種技術,更應該是一種態度。父母尤其是母親這種由心而發的態度應該作為一種滲透性的元素,時時處處體現在一舉一動中,隻有經過耳濡目染的熏陶,才能真正達到潤物無聲的育兒效果。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我認識一位年輕媽媽,她總抱怨孩子每次都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每次結束時都是自己把所有角落的玩具收拾好,尤其是當玻璃球落到地板上時乒乒乓乓的撞擊聲,惹得人也很煩,因此他每次看見兒子在翻來覆去地到處擺弄玩具時,便很惱火,甚至有時會把兒子訓斥得哇哇直哭。我問她:每當孩子玩玩具時你會專門拿出時間來陪他嗎?她回答說:都這麼大瞭瞭,還得陪著哄著啊? 殊不知,孩子這種看似很折騰的表現恰恰是他們在好奇心驅動下探索周圍世界的方式。事實上,人一生都不會失掉好奇心,它是一種天性,對孩子而言,好奇心是其內在主動性的重要表現。嬰幼兒面對全新的世界,好奇心表現尤其強烈,在嬰兒期(0—4歲),孩子主要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去感知探索世界,這種探索通常是伴隨著運動的形式進行,表現為運動思維形式;在幼兒期(4—7歲),幼兒開始逐漸發展內在的概念化,開始表現為內在思維形式。伴隨著這個認知過程,幼兒也同時進行對自我的認同。媽媽要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與孩子一起探索各種具體形象的感性刺激,陪伴孩子對世界進行不斷地信息互動和瞭解,並及時給予反饋互動,比如明明摔疼瞭,明明哭瞭、 明明聽到媽媽唱歌笑瞭等等。 對孩子保持始終如一的愛與尊重,形成自我認同 一次在朋友傢吃飯,他的兒子4歲的童童抱著一瓶開啟的飲料跑過來,執意要給每個人敬酒,在媽媽的慢點跑話聲中,瓶子突然滑落,飲料汩汩往外流,童童怔怔地看著大傢,不知所措。朋友剛要發作,被妻子及時用眼神制止。然後媽媽若無其事地笑著看著童童:童童看看瓶裡還有多少啊,我們還等著童童敬酒呢,童童馬上蹲下撿起瓶子,還若有其事的搖一搖,然後給每個人倒上,在童童真乖、童童真棒的聲音中偎依到媽媽身邊,眼睛卻不時地瞄向地板上那一灘飲料,媽媽悄悄問童童說怎麼辦啊?拖拖,童童也悄悄趴在媽媽耳朵上說。童童真聰明,媽媽一邊說一邊在童童臉上親瞭一下。 童童媽媽的處理非常恰當,我們知道,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認同離不開安全的成長環境,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是來自父母的愛與尊重。自我認同也是一種孩子對自己獨特性的認同,但這種與眾不同的獨特性不應在幼兒階段以短處或不足的負面形式被認同,幼兒處於旺盛的身心成長階段,身心的變化是日新月異,這種不同首先應該被視為變化之流中的一個截面而被父母尊重,然後這種尊重才能轉化為愛的形式被孩子感受到。這個階段,主要是提供和設置安全的情景,因時據勢,鼓勵和引導孩子盡情地表達,而父母做的主要是積極的反饋和互動。健康的自我認同隻有在充分的表達和及時的反饋互動中才可能形成。 幼兒無長短 以欣賞眼光伴其成長 作為媽媽,應適時放下自己的主觀經驗判斷,在互動中善於透過孩子的眼睛來觀察世界,避免將成人的價值判斷投射或強加於孩子身上。嬰幼兒的發展任務不是學習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父母不要過早的從社會職能的角度考量孩子,而是要嘗試著做回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和互動形式伴其成長。尊重是愛,欣賞也是愛,要在愛中鼓勵孩子盡情表達,善於發現孩子表達中的亮點。其實,本案例中的子明在很小時便表現出語言方面的天賦,但沒有得到相應和及時的鼓勵,便認為這是不被媽媽認可的,在媽媽的愛面前,認為自己的做法是無效的,失敗的。 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變化,便可以將所謂的短轉化為長,關鍵要清楚,這個長不一定是父母傢長所想要的長,而應是適合孩子發展、孩子想要的長,所以,父母還要學會面對和接受孩子的成長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這一正常現象。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
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讓欣賞伴孩子健康成長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